在數位轉型的時代,企業常面臨一個關鍵決策:是培養內部資訊團隊,還是仰賴外部顧問與外包服務?尤其當企業已有ERP專員,但需要開發進銷存系統或自動化流程時,這個選擇更顯重要。本文將分析兩種方式的優缺點,協助你找出最適合企業需求的資訊人員配置策略。
企業資訊人才配置的現實挑戰
現今企業的資訊架構越來越複雜,從核心ERP到各種自動化應用,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支援。然而,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,無法同時配置多名專業資訊人員。在這種情況下,企業需要在內部聘用與外包服務間取得平衡。
特別是當企業的ERP系統已有專責人員,但在進銷存管理、辦公自動化等開發上,該如何妥善配置人力?這確實是個難解的問題。
內部資訊人員的優勢與挑戰
內部資訊人員熟悉企業文化與業務流程,能主動發掘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。一個優秀的內部開發人員不僅會寫程式,還能協助梳理需求,提升整體流程效率。
但實際上,招募合適人才並不容易:
- 一人資訊團隊容易形成知識孤島
- 缺乏內部指導可能導致專業成長停滯
- 離職風險較高,知識傳承也是問題
- 招募時難以準確辨識誰是真正合適的人才
外包顧問模式的優缺點
外包模式能引入專業團隊經驗,快速建立系統框架。對短期專案或特定技術需求來說,外包是不錯的選擇。但當系統需要頻繁維護或需求不斷變動時,外包就不如內部團隊靈活了。
與外包合作的主要挑戰包括:
- 溝通成本較高
- 需求規格(Spec)的詳細程度難以拿捏
- 需求變更時修改成本高
- 業務知識難以沉澱為企業內部資產
需求規格的關鍵平衡點
在系統開發中,需求規格的詳細程度直接影響專案成敗。太簡略會導致開發方向偏離,太詳細又可能限制技術創新空間。
根據雙方經驗程度,需求規格可這樣調整:
- 資深開發人員+資深業務人員:需求規格可相對簡略,雙方能通過有效溝通彌補不足
- 資深開發人員+初級業務人員:開發人員需具備需求釐清能力,主動引導需求探索
- 初級開發人員+資深業務人員:業務方需提供更詳細的文件和案例說明
- 初級開發人員+初級業務人員:較為挑戰,可能需要專業PM協調,否則容易陷入反覆修改的困境
混合策略:短期外包搭配長期內部培育
面對資訊人員配置的難題,許多企業採取階段性混合策略:初期引入外部顧問與外包團隊建立系統框架,同時培養內部人才,逐步轉移知識與責任。
具體實施步驟包括:
- 邀請外部顧問進行需求梳理與系統架構設計
- 外包團隊完成初期開發與框架建立
- 內部人員參與全過程並學習相關技能
- 系統上線後,逐步將維護與小型開發轉移至內部團隊
- 外部顧問轉為定期諮詢角色
決策的關鍵考量因素
評估資訊人員內部聘用與外包決策時,應考慮以下關鍵因素:
- 需求變更頻率:高頻變更較適合內部人員處理
- 技術專業深度:特殊技術可能需要外部專家支援
- 長期戰略定位:核心競爭力相關系統宜由內部掌握
- 知識累積:業務知識與技術經驗應沉澱在哪裡
- 成本結構:人員固定成本vs.專案變動成本的平衡
試錯與調整:尋找最佳平衡點
如果還不確定最佳資訊人員配置策略,可採取小規模試錯方式:
- 先委託小型專案給外包團隊,評估合作過程中的挑戰
- 分析外包過程中的溝通難點與需求變更情況
- 根據實際經驗,確定哪些環節最需要內部專業人才
- 制定更精準的職位說明書(JD)進行招募
- 評估遠端工作的可行性,擴大人才搜尋範圍
行動建議
對正在評估資訊人員配置的企業,建議採取以下步驟:
- 核心能力盤點:確定哪些技術能力必須掌握在內部
- 需求模式分析:評估需求變更的頻率與複雜度
- 人才市場調研:了解目標技能人才的供需情況
- 混合策略設計:根據專案類型分配內外部資源
- 知識管理機制:建立技術文件與知識傳承流程
企業資訊人員的配置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,關鍵在於找到符合企業特性、業務需求與資源條件的平衡點。通過審慎評估與適當試錯,企業可以建立更有效率的資訊人才策略,為數位轉型奠定堅實基礎。
您正在為資訊人員配置傷腦筋嗎?歡迎分享您的經驗與問題,讓我們一起探討最適合您企業的解決方案!